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心字指木的尖刺与花蕊。
心虽然在腔子内,不在腔子外,但其功能、作用则是没有内外的,是贯通万事万物的,它能创造一个意义世界。在儒家看来,这种超越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
对此,熊十力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34],但它没有同实体论划清界限,因而认为本体就是实体。这是为己之学,成己之学,修己之学。所谓无限,也只是说明心灵存在的可能性或极限而言,其功能或作用是无限的,凡存在者都可感通,甚至可以归于虚寂本体,但这并不是说,心灵是神一样的绝对主体即实体。因此,需要返回到自身,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反思、自我修养、自我完成的工作。[6]《遗书》卷2上,《二程集》。
对于人自身的认识,也是如此,它要把人对象化,如同自然对象一样。用王阳明的话说,本心良知当下具足[12],不可分析[13],这个说法是符合整个儒家精神的。理学中的两位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都明确提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这一思想。
正因为如此,它有无限的创造力,有巨大的主动性。心是活动的,不是死静的,其中有情感、意志、意念、欲望、感觉、知觉、思维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正是心的活动与功能体现了心的存在。人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即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要进行溯本穷源式的全体把握,此即所谓直觉。孟子所谓几希之辨[46]、牛山之木的比喻[47],是有深刻道理的。
[16]《现象与物自身:执的存有论与无执的存有论》。这样,心之本体就是宇宙本体,宇宙本体也就是心之本体,心即道、心即理、心即太极、心与理一等说法,都是指心本体而言的,问题在于,如何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心灵的存在状态,即心灵境界。
这就意味着,随着历史的变化,意志活动的内容是有变化的。这种体验既不离感性而又超越感性,向上一层翻转,遂成为本体体验。儒家认为,心是整体性存在,不仅不可分析,而且不必分析,最多在功能、作用方面有所区分。人的身与心都是天所给予的,儒家是身心合一论者,形色也是天性,只是有大体与小体之分。
后来的理学家又提出静与敬、涵养与省察、存心与尽心等方法,其实质都是反求诸己,在内心求得问题的解决[6]《正蒙·太和篇》,《张载集》。[34]《与朱元晦》,《象山先生全集》卷2。这也是理学家们的气象说特别强调的。
以上我们谈论孟子的浩然之气,揭示了精神与肉体、感性与理性的这两个层次上的统一,还有一个层次即自然与人,浩然之气以其至大至刚是塞于天地之间的。品物就是指已经成形的具体事物。
[18]《二程遗书》卷11,《二程集》。[5] 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化生于元气之中,人的生死也不离其中。
孟子也如此,他在自然观的意义上谈论气的内容也基本没有。一、从气论看儒者的自然观 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观,是指就宇宙论上说的自然哲学,甚而至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气论。自两汉始,气作为说明人们的自然观的核心范畴就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事情了。当然,这样两个角度的区别并非严格的、绝对的,与形上之理相对存在的气和自然观意义上的气在理学家那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所说的实在还是两个问题。这是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物所无法代替的。[7] 另一方面,所谓太虚,并不是佛、老所说的空、无,而是虚中有实,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8]。
至宋明理学,气作为与形而上的理相对的形而下的范畴,具有特定的哲学内涵。陆九渊认为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34],把气直接说成是形而上的存在。
上面提到的伯阳父的一段话,很具有代表性。[22]《二程遗书》卷1,《二程集》。
性与气、形与神、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是完全一体贯通的。[43]《孟子·公孙丑上》。
[10]《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由此作探本寻源的追问而产生出元气的概念(元气一词的使用,自汉初董仲舒始),元为始、为初,董仲舒云: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落实在具体的存在物上说,就是性。
他一方面说理须就气上认取[30]、当于气之转折处观之[31],理是物理,气是自然观上的气。[11]《正蒙·乾称篇》,《张载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罗钦顺并没有完全否定形上意义上之生理、性理。伯阳夫提出天地之气的概念,并直接把它与阴、阳联系起来,这的确代表了中国自然观的传统。
关于理、气的形上与形下的问题,朱熹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天地之间,有理有气。但承认作为形而上者的性理的存在,说明王夫之并没有摆脱理学形上思维的框架。
气象所表现的是达到某种精神境界的人的精神状态,其中,有某些个性特征。在这一层意义上,不是太虚即气,而是太虚者,气之体[9]、太虚无形,气之本体[10]。其次,从气中抽象出来的阴阳以及由具体存在中抽象出来的水、火、金、木、土之五行又成为说明自然存在物的属性的范畴,如物皆有阴阳,或有五行之一类的属性。另一方面又反对认气为理,而理是气之往来中的若有一物主宰乎其间而使之然者[32]。
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孟子的浩然之气说。王充在以其天道自然来对抗两汉神学目的论时,元气、气也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武器。
此时,他提出阴阳者造化之本[29]的说法,并用气来具体地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与结构。程颐则以严厉著称,其兄程颢称其可尊严师道[48]。
而理则是就气之属性与其运行的规律而言的,此即物理。他说:尽天下无形之境,无声之时,而皆其性情功效之实有者矣。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